手术方法
一般选择颞下或鼻下相应于脱离处,睫状体扁平部(角巩膜缘外3~4mm),平行角膜缘板层切开巩膜约1.5~2mm,预置缝线,切开深层巩膜,见有黄色液体排出,由此切口分离房角至前房,向前房注入消毒空气或生理盐水,结扎缝线。前房随之恢复,术后重复以上保守治疗数日,待前房情况稳定后可依次减药。
预防方法
①手术时避免突然减低眼压,手术时予先行前房穿刺,使眼压缓慢下降。
②正确掌握滤过口切口的位置,巩膜瓣予置可调节缝线,使伤口密闭,手术后根据眼压拆除缝线。严密缝合结膜创口。
③除去影响创口愈合的不利因素。
④高血压者,术前要控制血压。
⑤手术结束时,从穿刺口向前房注入生理盐水,使前房形成,眼压维持正常。
2.2 浅前房伴高眼压
2.2.1 瞳孔阻滞
术前长时间,或大量使用很多缩瞳剂,会使术后瞳孔难以开大,使用散瞳剂效果不佳,因而形成瞳孔阻滞。另外手术时周边虹膜切除太小,位置不当,暴露不明显或遗留色素层,则形成前后房阻滞。前房延迟恢复时尤应大力散瞳(结膜下混合缩瞳剂注射),或交替散瞳缩瞳,周边虹膜切除不合要求,可考虑补做激光虹膜切开术。
预防方法
①虹膜切除口通畅。
②切口严密闭合,尽早恢复前房。
③术后常规给予扩瞳剂活动瞳孔及激素治疗,减少虹膜炎症反应。
瞳孔阻滞伴低眼压者,治疗方法同上。
2.2.2 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(恶性青光眼)
凡抗青光眼手术后,前房消失或变浅,甚至始终无前房恢复,同时伴有眼压升高者,即为睫状环阻滞青光眼,是抗青光眼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。多发生在术后数天内,也可在术后数周、数月,甚至更长一些时间。
发生原因
①闭角型青光眼患者,其角膜小、晶状体大、前房浅、瞳孔散大、眼压升高,用任何药物都不能使眼压下降者,术后较易发生此并发症。
②一只眼手术后曾出现过恶性青光眼者,另眼在同样情况下亦可能发生相似的病症。
③高度远视眼者,因其眼球及角膜较小、前房较浅、前房角狭窄、睫状环较小,常易患此症。
④患眼曾患有虹膜炎和周边部脉络膜炎者。
⑤术眼伴有肿胀期白内障者。具有上述因素的患者,由于手术引起睫状体炎症反应,导致睫状体水肿,使睫状环缩小,晶状体韧带松弛,睫状体与晶状体紧贴,房水停留在晶状体后面,致使晶状体虹膜隔向前移位,前房普遍变浅,前房角闭塞,房水循环障碍,导致眼压升高。由于房水排出受限,向后进入玻璃体内及其后方,更推挤玻璃体和晶状体向前移位,故形成恶性循环。术后一旦发生恶性青光眼,应立即采取措施,及时治疗,以免形成永久性房角粘连。